让文化成为横琴经济拓展的先导

时间:2020/12/9 来源:南方网 作者:留名

  • “2017中国·横琴中拉标准舞/拉丁舞国际锦标赛”在各方通力协作下顺利举办,作为这一重大国际性项目的创意者和领衔设计者,我扼要地介绍一下设计和发起组织这一大型活动的初心。

    项目设计的背景与基础

    作为长期关注珠海特区发展的宏观政策与区域经济研究者,同时作为珠海市委、市政府特聘的咨询专员,基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人才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于1999年11月在珠海政协主办的第一届《珠海之声》上,建议珠海“十年引进十所名校”,得到当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结果仅两年半时间,就引进了16所全国的名优大学,使珠海人口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成为珠三角大学数量仅次于广州的新型“大学城”。

    依据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经验路线,2003-2004年间,加入WTO后的中国工业化发展呈现“轻型化”、实体经济随之“变轻”的新趋势。对比总结同样作为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瑞士与夏威夷的巨大差距(瑞士旅游文化以强势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业为基础,经济稳固坚实持续发展;而夏威夷缺乏优势工业实体经济支撑,不仅难以抵御经济危机和海啸冲击,经济水平在美国50多个州仅排在38位左右),特别是面对珠海周边城市的快速机械电子工业化的实际,我在给珠海四套班子和全市副处以上干部几次报告中提出:

    依托珠海大学城和利用联合国承认的中国第一个“宜居”城市等良好基础,避开周边城市的优势,寻找珠三角各地机械电子工业化的“短板”和珠海发展的“夹缝空间”,着力发展“两个轻型产业”——轻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珠三角的“轻型科技工业与文化城”,建设珠三角的“休闲文化旅游中心”和“高新科技研发中心”。

    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厂最大的工地、最大的市场、最大的学校,也成为国际留学的第二大目标国,在新的形势下,珠海的优势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形势尽管逼人,但珠海发展的生态制度文化环境和潜质优势所决定的方向更加凸显,转型升级的机遇依旧存在,通过大力推进“引进战略”——引进智能、生命科学等最先进的科技与实施“人头战略”(945年盟军攻克柏林,当苏联忙于将大批德国的设备和机器运回国内之时,美国实施“人头战略”,派了3000名科技专家到德国物色人才,动用了100架飞机将2000多名科学家运往美国,其中仅火箭专家就有120名。二战结束,美国一共从德国运回了数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及其家属。同时制定了优厚待遇留住人才。目前美国59%的高技术公司外籍专家占了90%),创建“智能型科技工业与文化城”的基础更加厚重。

    适应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2015年中国与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签署了一系列重大合作协议,中拉经济文化合作进入了新纪元。为充分发挥珠海/澳门与拉丁世界“门户”和“桥梁”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我与大横琴文化传媒公司李岩和暨南大学的王天权教授共同策划了“中拉人文科技交流合作基地项目”大型项目。

    项目设计的目标宗旨

    项目设计的思路与宗旨,是以塑造优质的国际化生态环境、文化科技环境、创业制度环境入手,以现代国际艺术、科技、文化、教育等“轻型”产业为先导,将珠海横琴打造成为中国东南面向拉丁世界互利合作的桥头堡和“轻型产业--资本洼地”;同时,为了发挥项目的“海绵效应”,吸纳外部,特别是西安作为中国科技教育新兴产业高地的优势资源,将“一带一路”的“一带”与“一路”建设落实到珠海横琴--西安两地区与拉丁文化四片区(欧洲、拉美、非洲、澳门及东南亚)国家的文化经贸合作中,我们设计的大型“中拉人文科技交流合作基地(珠海--西安)项目”内含了四大类子项目:

    第一,国际拉丁舞竞技与论坛交流项目;

    第二、国际三航科技研发基地与航模体育竞技项目;

    第三、近代国际东西方文化交流项目;

    第四,国际多语种多学科高层次的综合大学等。

    通过这四类子项目的实施,将为珠海横琴自由贸易区、珠海“产业园区建设”如:国际智能科技(三航)产业园;国际文化产业园;国际物流园等创造优良的科技文化教育环境,为国际金融园建设奠定基础。

    作为这一大型项目的第二个目标总旨,以舞蹈文化艺术为媒,促进中拉国际友好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建立中国与拉丁语系国家的经济、文化命运共同体搭建一座新的桥梁,为国家的和平文化外交作出贡献。毋庸置疑,这个大型综合系统工程项目,涉域之宽、内外协调之复杂,困难之多,不言而喻。

    第一届赛事得到珠海市、大横琴管委会、广东文联、广东舞蹈家协会领导和中国文化传播中心、大横琴投资公司、华发公司等单位的鼎力支持,特别是中国十大著名舞蹈家陈翘和刘敏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

    在珠海政府、横琴管委会和大横琴企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及广东艺术团体等等的支持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第二届赛事“2017中国·横琴中拉标准舞/拉丁舞国际锦标赛”成功拉开了帷幕。

    历史的启示与时代赋予的使命

    在中外艺术史中,一般认为国标舞是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1986年正式引进,仅有几十年的历史。实际上,作为拉丁舞及其前身的欧-拉风土文化艺术流传到中国,已有4、500年的历史。

    众所周知,“国际标准舞”原称“社交舞”,起源于欧洲本土诸多国家(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的古代“土风舞”,经历对舞、圈舞、行列舞、集体舞等演变过程,与贵族宫廷交谊舞逐渐融合成为“社交舞”。

    15世纪,造船业、航海业的崛起,推动了近代第一次世界一体化的伟大进程。在东方,郑和七下西洋;在西方,为了寻找东方黄金丝绸之国的中国而兴起海上探险和“新大陆”的发现,“社交舞”随之传至拉美、非洲与东方。1553年葡萄牙人来到澳门,带来了自己的土风舞,目前已作为澳门政府对外活动的标志性演出。

    这是“欧洲社交舞”走向世界,走向东方的第一步。

    17世纪至18世纪,由拉美,欧洲和黑人舞蹈熔合为“拉丁舞”,经历百多年发展,逐步由单一舞种发展为摩登舞、拉丁舞两大系列十个舞种。但在民间人们仍习惯统称为“拉丁舞”,其传播更加广泛。

    在东方,至少在1883年以前,拉丁舞已在上海和沿海地区广泛传播(黄协埙的《松南梦影录》有此记载)。

    上述拉丁舞的衍生传播史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第一,一部长达4,500年的世界近代,是由文化艺术“红线”连接的中华文化与拉丁文化为主流的东西方文化交融史,而不是“西方中心主义”鼓吹的单向文化传播,或是侵略与反侵略史——尽管这中间不乏血污与硝烟。

    第二,历史的回顾证明了:千百年来,东方与西方,共存着文化文明交融和谐的DNA!

    第三,在整理思考拉丁舞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我发现其中蕴存着一个重要的规律,这就是,当一个国家地区走向鼎盛走向世界时,文化艺术往往相伴随行,成为经济拓展政治延伸区域一体化世界一体化的重要工具、桥梁乃至先导。15至17世纪,航海业发达、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称雄世界,包括交谊舞的欧洲本土文化艺术走向东方,走向拉美非洲;18、19世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率先将拉丁舞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国标舞”随之开始走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摆脱“孤立主义”走上世界霸主地位,推动WDC广泛传播,走向世界。500年中拉丁舞的三次“国际化”给予我们什么启示?促使我们做怎样的思考和选择呢?

    答案是明确的:伴随中国重新崛起,走向世界,中国应将一组融汇吸纳了东方与西方艺术文化优秀元素的国标性舞蹈和一系列文化艺术精品带向世界,奉献给人类!

    这是历史、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与责任!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汇聚于珠海横琴以拉丁舞为先导,设计并积极推进“中拉人文科技合作基地”大型国际综合项目更为深远的宗旨,自然,也衷心希望这一愿景能够成为来自于拉丁世界、澳港台及各地的同事、同仁和朋友们的共同心愿与目标!

    衷心祝愿珠海横琴繁荣与发达,祝愿这一标志着中拉和世界各国人民永世友好的盛举带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祝福走向拉美,走向世界,共同创造友好和谐美好的世界、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元庄系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新华社·瞭望·国策委员会专家委员,珠海市委市政府特聘咨询专员,作者李岩系珠海大横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榜
      热门职业
      职位名称
      公司名称
    横琴人才网微信公众号
    横琴人才网手机APP